外事办
 
 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党建文化  国际合作  校际交流  援疆支教  喀大校友  外事知识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喀大校友>>校友风采>>正文
  •  喀大校友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峥嵘岁月稠
2022-09-23 10:45  

主述:董广枫     

补述:甘延龄 李棣 蔡灿榛 荣玉芬 付翠文     

整理:徐梅     

道阻且长开拓开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5年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指引下,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政部门都非常重视各民族互学语言,尤其重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工作,先后制定了政策。为了培养双语人才,给民族学生教汉语的教师备受关注,1955年自治区干校就开设了维语专业班,从全国各地招来了学生,共有五个班,后来区干校又与新疆俄语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疆语文学院。这批学生1959年毕业后一部分留在学校,一部分充实干部队伍。后来,语文学院又并入新疆师范学院。     

1962年,经自治区批准在喀什成立“喀什师范专科学校”,建立一个学校直属的“汉语教研室”,给民族学生教汉语。教师来源是从师范学院抽调一些老师:新疆籍甘延龄,徐州籍张鑫岳、卞玉福,陕西籍李志杰、周仕英、陈鹏举、晁孝,甘肃籍陈镒,河南籍王忠恕。还有当年毕业的学生:北京班:付翠文、王又华,各省来疆维专毕业的:甘肃籍蔡灿臻,陕西籍王康文,上海籍王承诒。之后,也陆续来了一些老师,1963年北京班李棣、周美妮、王廷杰;陕西籍张淑芳。1964年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的张庆宏、徐州籍李万安。教研室主任是周仕英,秘书是陈镒。共有20位教师。     

当年师专的校址是用喀什师范学校的旧校址,规模小、房屋少,教室宿舍都是老旧土房。     

哪怕是当时师专规模大、人员多,教室、住宿都很紧张;何况是我们了。单身教师三四个、五六个住一间大房。当年调入的干部教师一家一户,住在小礼堂,打地铺,两户之间挂起床单隔开,以后才慢慢住上了平房。年轻教师的婚房也是住一间平房,这种现象一直到八十年代初。     

当年吃的方面也很困难,粮油定量,菜很少,是集体粮户关系,学校统一管理,凭饭票吃饭,职工食堂早上经常吃的是包谷馕和包谷糊,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连续几个月吃不上白面。第一年的大年初一早上每人发一个包谷馕。过冬蔬菜年年都是“老三样”:白菜、萝卜、洋芋,一直吃到开春,新鲜蔬菜上市。饮水也十分困难,常年喝的是涝坝水,提水时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水中。     

学校招生范围是面向南疆各地州中学生,汉语水平差,特别是农牧区、边远地区的学生汉语水平更差,有的甚至没学过汉语。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决定先解决汉语难题,排除语言障碍,1959年7月,自治区党委人委决定:“学习民族本科、专科班,民族学生从本年起先后在预科学习汉语,打好汉语基础后再学专业。”六二年我校第一届招的学生全是民族学生,中文系两个班,数学系两个班,物理系一个班。一年级是预科汉语,每周20几节课。二年级学生开设专业汉语,一部分教师去上专业汉语,每周八节课。教室也是土平房,若遇上专业汉语合班课,就在校园找块场地,挂上黑板上课。1963年开始,只有中文系招汉族学生,是学习维吾尔语,1964年也招维专班,1965年招两个维专班,一个是东北班,一个是北京班。其它系没有招汉族学生。     

最可贵的是这些从大城市来的老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没有逃离,而是学习雷锋、大庆、大寨的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一心扑在教学上,白天在教室上课,晚上到教室给学生辅导,并且和民族学生关系很融洽,学生学习汉语兴趣很高,也都很爱学习汉语。     

到1966年,汉语教研室只有周仕英、甘延龄、张鑫岳、李志杰、付翠文、李棣、周美妮、王廷杰、李万安、张庆宏十位老师,其他老师调出从事其它工作。提及所经历的我校预科汉语教学的发展变化,这段时光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艰辛而璀璨。我是1975年毕业留校,到2005年退休。我来谈谈这30年的预科汉语教学的发展的迅速变化。     

1975年到1989年是公共汉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给教育带来了灾难,整个教育处于瘫痪,双语教学事业也处于停滞状态。刚刚起步的双语教学实验被迫停止。文革后1973年是我校中文系招的第一届维吾尔语专业班,招生两个班,共60名学生。我是1975年9月中文系维专班毕业留校,在汉语教研室任教,是直属学校独立的教研室,给民族学生教汉语。教研室当时有老教师:张鑫岳、甘延龄、李志杰、付翠文、李棣、周美妮、王廷杰、张庆宏等九位老师。当年我们留校同学有我、张立荣、李炳生、郭立群、张雅丽五位同学。我们是文革后的第一届毕业生,1976年以后,又有殷军、钟家芬、盛玉冬相继留校。八十年代又有留校、调入、新大分配的:贺定邦、买买提、帕提曼、吐拉买提、赵为应、张金福等老师。我们是给各个系教公共汉语课,每班每周4学时,教授两年,每位教师上两个班的课。     

教研室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一到教研室,张鑫岳主任、就给我们展望了一下,我们汉语教学的规划,他说将来我们还要开展电话教学。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过好教学关,给每个青年教师寻找了一位老教师作为教学师父,对我们进行传帮带,老教师耐心地指导,我们认真地学习,很快就适应了教学。为了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计划每年派两位教师到内地高校进修。在学生多,教师少的情况下,老师们愿意多上课,挤出两位老师出外进修。     

1977年派我和老教师周美妮老师到武汉华中师院进修。从此这就成为一种制度,每年派两位教师进修。国家教育部为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在内地一些高校办“助教进修班”学习研究生的主要课程。1986年9月,我报考了广州暨南大学“现代汉语助教进修班”,被录取了,我认真地学好每门课,提高了文化知识,特别是掌握了研究方法。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用的是自治区的通用教材,(基础汉语)上中下三册的书。这本书对于我们公共汉语每周四节课来说,学时太少,上不完。面对这些问题,1981年开始,教研室的老师开始自行编写教材,编写了上下两册,上册是语音、汉字、会话。下册是读写的课文,这个教材1982年,就在校内油印使用,1983年修改,84年印刷使用,直到1989年7月。     

70、80年代,我们吃住的情况比60年代要好多了。有自来水,单身可以两人住一间平房,青年人的婚房也是一间平房,后来发展到可以住一间半平房了,人口多的住户也是住一间半平房。1985年左右,我们就可以逐渐住上两室一厅的楼房了。吃的方面也有所改善,70年代,主要是包谷面,谷糊糊、发糕、包谷馕、窝窝头,有时有白面馕,汤面条;80年代白面就逐渐多些。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

有空的时候,我就喜欢坐在夕阳里,慢慢地梳理汉语教育在喀什师院发展的历史。我院是一所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70%,大多数来自南疆贫困三地州的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占民族生源的70%左右,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强化汉语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任务。我清楚地记得,1989年我们恢复了预科汉语的教学,教学任务重,需要补充教师,89年留校教师:刘秀明,王丽君、窦曼玲、马新军、张文梅等五位。新大毕业的两位:楼卫国、王艳玲,1991年又有彭君、阿孜古丽、巩晓、朱迎英华、吕亚梅、阿依努相继留校。从这支教师队伍来看,1986年以后毕业的青年教师在我们教研室占了75%以上,尽快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尤为重要。我们一边抓教学,一边抓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毕业后,我们首先抓的是在职培训,然后有计划地派往内地进修。     

学校对预科汉语很重视,让我们派人到北京语言学院去学习考察,1990年2月我和老教师甘延龄老师去取经,我们在学习考察期间,汉语考试办公室负责人刘英林先生接待了我们,并赠送了一套国家级《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也就是HSK,这是为测试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考试。     

预科汉语的教学改革,从1991年开始了,我们就以HSK为指挥棒,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买买提·玉素甫副院长的直接领导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0年代,我院为了提高民族教师、干部汉语水平,提出了民族教师要达到用汉语授课的目标。首先要了解民族教师和民族干部的汉语实际水平,院党委委托师资培训科于1991年3月至6月对我院40岁以下的民族教师、干部分批进行HSK考试。我们教研室负责整个考试过程。从HSK测试成绩看,我院的民族教师和干部的汉语水平亟待提高。学院对汉语水平低的人员,采取各种办法促使他们学习提高。培训的责任落到了我们教研室头上。我们利用下午的时间分期分批开设汉语培训班,一直到把这些教师培训完为止。有些单位还采取了校内脱产进修的方法,成绩低的教师干部有了压力,也使他们自己想方设法尽快提高。事实证明这么做也是卓有成效的。     

90年代,在院党委的领导支持下,特别是在买买提·玉苏普副院长的直接领导大力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效很大。我院从1991年开始规定,到内地进修、考助教班的民族教师,首先要进行HSK考试,成绩达标才允许报名。这种规定延续到1996年国家级HSK在新疆开考。这种方法也促使那些汉语水平低的民族教师,提高汉语水平,尽快能用汉语授课。在这一点上,我们喀什师院又走在了全疆的前面。     

1998年9月,预科教研室从语言系独立出来,成立了汉语教学研究部,简称“汉教部”。教室集中在文科二楼,学生在汉教部预科汉语教育一年,第二年入系学习专业课。1999年10月正式任命我为汉教部副主任,还有一个政治秘书阿布来提,协助管理学生工作。     

我们的教师队伍因需要而日益壮大,我们相继留下了一些教师:1998年,聂鸿雁、王苹、房霞、周巧云留校工作,1999年樊红英、杨卉紫留校,2000年是徐雪琴、王鹿,2001年有11位,郑燕、杨华梅、刘居红、孟彩霞、张琦、李云、陈龙权、高静、游玉灵、关靥旻、马玲。2001级专科班也实行了预科汉语一年教育。后来随着招生人数扩大,我们的预科汉语教学任务更重了。     

预科汉语的全部教学活动,采用1996年的教学改革形式进行,并在不断地加强。学校在我们每个教室都装上了听力线,建立了听力室,99级就开设了听力课,学生戴上耳机,老师提上录音机,就可以上听力课。这大大有利于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听力训练。     

从HSK四项考题的设置来看,除了听力理解占29.4%,其余的考题都是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占70.6%。由此可见,要通过HSK就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技能训练课。我们在讲授《汉语阅读》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讲课时主要分两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以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加强理解为主,采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练的教授方法,教师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及自学方法。第二阶段以学生自练为主,老师进行辅导的教授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训练。     

教材建设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一部好的教材,教师好教,学生爱学。教材编得如何,是决定我们的培养对象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HSK是一种多功能的、多用途的水平考试,一是作为测量考生汉语实际水平的主要标尺;二是作为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三是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宏观指导,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或改革,对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起着积极的反馈作用。”那些年,我们用HSK分别对90、91、94级的学生进行了三次测试,每次抽查两个班,结果发现,学生各项成绩都比较差,尤其是“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我们马上进行了原因分析,达成的共识是:一是没有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二是教材的问题。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1980年出版的自治区通用教材《基础汉语》,这是一套综合性的教材,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词语陈旧,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二是词汇量不足。三是缺少语言文化方面的词语内容。这些词语虽不多,但其作用很大,若掌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理解和运用。四是课型单一。《基础汉语》三册,是一套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教材,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教学任务过于集中,周学时20,必须由两位老师分工授课,每天4节课,由同一个老师上课,别说老师疲惫,从心理学来说,学生四节课只看一张面孔只听一个声音也觉单调、枯燥,学习兴趣自然不会高。五是教材起点低。这套教材以零起点。这些年来,中小学都在加强汉语教学,此教材就显得起点过低,特别是第一册的内容,就显得过浅了。     

针对自治区通用教材存在的问题,我们做了以下改革:一是编写辅助教材。为了弥补《基础汉语》教材的生词量不足,新词语和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的欠缺,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汉语会话》《汉语阅读》等辅助教材,并配合《基础汉语》教材,编写了一本《练习册》增加了1000多个词语,每课后都有大量的练习题。且题型多样化,许多是模拟HSK题型。二是压缩《基础汉语》授课学时。三是按语言技能分课型。每学期分两种类型课,每天四节课由两位教师分别上课。我们把《基础汉语》第一册和《汉语会话》作为一门会话课,侧重训练听说;第二册作为一门课,侧重训练读写。这两门作为第一学期的平行课,同时开设。第二学期把《汉语阅读》作为一门课,侧重训练阅读能力;把第三册作为一门课,侧重读写。这两门课同时开设。这样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91级开始使用完善后的教材,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HSK测试,各项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这就证明我们编写的辅助教材,增加了词汇量,加强了阅读、会话方面的训练是有成效的,教材是可行的,但听力理解这项比较差,因没有开设听力课。     

从94级起,根据自治区文件精神,我们开始改用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组织编写的1980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这套《基础汉语》使用后,经HSK测试,94级比91级各项成绩有了明显的下降,我们也查找了原因,一是教材起点过高,全国统编《基础汉语》教材的词汇超出了HSK初中等界标词语的范围,我院学生多来自贫困的农村、山区,对他们而言,难度是很大的,他们的汉语基础差很难赶上同班中等水平的同学。二是文学性词语的课文太多,对我院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常用词语尚未掌握好,对于文学性词语的课文就很难理解。三是课后练习的有些内容与课文脱节,在做题前需要老师反复讲解,学生才能弄清楚题目意思。四是课型单一。仍和自治区统编教材存在的问题一样。根据HSK的功能和我们对使用三种教材后三届学生的HSK考试成绩的抽查结果来看,我们认为单纯使用这套教材对我院的民族预科生不大使用,也不大适用HSK测试。因此我们进行了教材改革:以全国统编《基础汉语》为主课,删减部分偏深、难的课;增加辅助教材,使用财院编写的《多功能训练》教材,加强了听说训练;自编《汉语语音、汉字书写》基础知识教材;把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的《汉语水平考试指南》,作为练习册。     

1996年6月14日在新疆首次HSK开考仪式和“HSK与新疆民族教育讨论会”上,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王怀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教学质量问题最终有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影响自治区的安定团结。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民族教学质量解决的好坏,意义非常重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认为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在HSK与汉语教学的学术上,我们提交了论文,对HSK在我院产生的教学效果和其他高校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从此HSK国家级标准的语言测试在全疆开考。自治区及我院对民族预科学生汉语结业和本科毕业规定了达标标准。我院要求民族学生毕业达4级。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参加国家级HSK考试。     

从99级开始,我们的教材采用北京语言大学的《桥梁》(综合课)、阅读、听力等系列教材,并给每位教师买了一套北语的关于怎样上好这几门课的《教师辅导》书。     

另外,我在2001年9月编写了一本《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指导》(初、中等)书。这本书是积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写成的,是为新疆少数民族考生参加HSK考试而编写的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书。第一部分是介绍HSK的有关事宜,使考生了解汉语水平考试,明确报名手续、考前准备、考试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向考生介绍HSK中的“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的答题注意事项和答题技巧,对每一项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考生通过阅读此书,掌握了答题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考能力,从而在HSK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此书很受学生欢迎,教师在授课时也运用此书的答题技巧。此书维吾尔文是由帕提曼老师翻译。2002年3月由喀什维吾尔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们那时候非常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是坚持在职进修为主的制度;其次是建立导师制度,发挥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每位青年教师都配有一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承担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在职进修,青年教师上课前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审阅、修改教案;在教学中的各个不同环节,给青年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和具体指导,使青年教师很快适应教学,过好教学关。青年教师在职进修中需要解答的问题和作业,由指导教师辅导、解答、批改。这种导师制度坚持到每位青年教师晋升中级职称为止。     

再次,我们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我们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法,由中老年教师对每课先编写示范教案,并辅之教学方法的提示,在集体备课的后阶段采取让青年教师先示范,然后集体讨论,由老教师进行指导。通过集体备课,使青年教师较快地熟悉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学到了中老年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还坚持举行论文交流、教学法研讨会。每学期进行一至两次,聘请系上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经验,互相促进教学,效果很好。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每学年举行一次论文交流会。不论水平高低,文章长短,都可交流,对于不足之大家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并促使了教师们积极写论文、发表论文。据1996年9月统计我室教师发表论文有30多篇。     

我们坚持举行公开课。每学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三至四人的观摩教学,主要是探讨、研究不同教材,不同阶段的授课方法。听了公开课后,我们经过充分的酝酿,找出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法,促进了教学。     

最后我们有计划安排外出进修。每位进修教师回来后,都要向教研室全体教师汇报进修情况及介绍内地学术新动态。这些教师把内地院校好的教学经验带回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他我们还采取了抓好考试环节,不断研究测试题。考试工作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考试管理,对改进教风和学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严格考场纪律,对作弊学生绝不姑息迁就,发现作弊严肃处理。轻者扣分,重者通报取消考试资格,平时的单元测试就严格要求,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促使学生努力刻苦学习。改卷采取集体流水阅卷,统一标准,统一答案,避免了主观性、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我院是在全疆试用HSK最早的学校。测试是检验学习的手段,它不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语言水平,而且检验整个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我们在测试中坚持单元、期中、期末测试统一命题的原则。对预科班每个学习阶段的测试题都进行认真地研究,每次考试后都进行认真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试是成绩测试。成绩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必须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一致。从1991年开始,我们在教学内要求、内容、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首先编写了一套辅助教材和一套配套的《练习册》,教材中的练习题型和《练习册》中的题型,大都是模拟HSK的题型,我们的成绩测试题型,许多也是模拟HSK的。这就促使我们的成绩测试题型多样化,题量大,覆盖面广。题分值小,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试题中70%-75%是体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的。以此检查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5-30%的题是教材以外的内容,主要检查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试题中的难度和区分度也可在这类题中体现。每届预科学生结束时要考一门阅读,主要是考察学生阅读的实际能力。试题的内容都是教材以外的题型,主要是模拟HSK题型。我们还研究了试题量,把握住了两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的题量,是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并有检查时间。每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两头尖中间大,即八九十分少,六七十分居多,不及格少。参加HSK考试的班级两个成绩相吻合,HSK促使我们预科汉语的试卷逐步趋向合理化、科学化、标准化。1995年7月在全院期末教学检查时,我们的试卷被评为优秀试卷,并向全院介绍推广我们的经验。     

我们汉教部注重强化课堂教学,提出强制性的学习任务。一是采取启发式教学,贯彻“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的原则,“讲”分清主次,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如每课的重点词、重点句、段、语法点;“练”配合“讲”进行,增强了练习的效果。如讲解重点词语,教师在讲解、辨析完词义后,立刻让学生口头造句,以便检查学生听课的情况。若有句子造错的情况,教师针对错的原因再进行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开口率,整个课堂形成了教师不停地问、学生在不停地说的气氛。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二是加强课下预习。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须记住。如新课的词语,要会读会写,课文要熟读,教师课前进行检查。这样为课堂上“精讲多练”打下基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三是要求学生每课新出现的词语必须会读会默写,重点词语会造句,课文要会背,较长的课文,背重点段,并能复述课文,大意,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逐渐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四是坚持作业、考试的讲评制度。针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评,使学生认识错误,并通过讲评改正错误。五是规范教师授课语言及授课语速。我们用的是直接教学法,有些疑难的地方偶尔也使用母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授课的语速开始较慢,后来逐渐加快,最后达到正常语速,第一学期后半学期就可以用正常语速授课。     

我们还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使用汉语的实际能力。第二课堂形式丰富多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比如我们教唱汉语歌曲。学唱歌便于学生记忆,可以纠正发音,锻炼听说的能力。我们也有几个老师唱歌很好听,比如杨卉紫老师。学生对唱歌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每首歌的音、调都唱得很准,不知道的人还误认为是汉族学生唱的呢。我们组织讲汉语故事互动。每天利用最后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讲一个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故事。采取的方法先由教师讲开始,语速放慢,然后逐渐加快。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词汇,有了初步阅读的能力时,可由学生上台讲,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也充分利用课上最后五分钟,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听说读的能力。还有就是做游戏。利用节假日活动时间开展游戏活动,把猜汉语谜语,唱汉语歌,讲汉语故事等内容加进去。例如找一些通俗易懂的谜语让学生抽签,猜中了发奖,猜不中罚唱汉语歌、讲汉语故事。这样既锻炼同学们的听、说、读的能力,又提高了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想像力。第四种有效方式是听写词语比赛。这是预科第一学期开展的一项全校性活动,采取办法是先以班为单位进行比赛,然后每班选出代表参加比赛。比赛时听写的语速,按每分钟十七八个字的速度进行,这样对学过的词语是一次复习巩固,为后面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锻炼了学生的听力能力。第五种是举行汉语讲演比赛。预科第二学期,每年5月都会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比赛。先以班为单位进行预赛,然后每班选出代表参加。讲演的内容有的是从报刊杂志、民间故事中选取的,有的是自己编写的。参赛的同学都能用较标准的音,讲得有声有色,讲演会开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第六种是开展“互帮互学”“友谊班”的活动。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差的同学。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增强了学习差的同学的信心,使他们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汉族班建立友谊班,和汉族学生交朋友,他们常利用节假日举行友谊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有利于增强民汉之间的感情,加强了团结。     

我们的预科汉语教学得到全面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曾经将汉教部成立后我们所教授的班抽查了三届学生,将入学HSK测试与预科汉语结业时参加国家级HSK测试成绩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学生HSK测试成绩逐年提高,这说明我们的训练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强化汉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和自学的能力,为他们入系进行专业学习、自学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每年6月中旬在大礼堂开一个预科汉语结业大会,邀请各系的领导、班主任参加,也可以说是个交接大会。大会总结后,学生表演节目、各班排练的节目,都是用汉语表演的:话剧、相声、舞蹈等。他们汉语发音标准,表演得生动活泼,得到老师、同学们及各系领导的好评!     

研海拾贝学而无涯

作为高校教师,我深谙教学相长的道理,平时经常对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我把我们学校预科阶段教学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撰写了论文,1996年9月参加了新疆汉语教学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汇报交流。90年代我发表的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还有1992年、1997年、1999年我们申报的院内课题,都是以预科教学作为研究内容,这些课题均获院级一等奖。     

2002年6月4日,我们申报的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新疆南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的调查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类别为一般项目,资助总额8万元。这是我校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学校把大红喜报贴在老行政楼的墙面上。我作为课题负责人前往乌鲁木齐参加自治区立项会议。会议上领导讲了课题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等。会后规划办领导对我说,你们的课题是你们学校的第一项课题,你们一定要认真圆满完成,如果不合格,完不成,就对你们学校以后申报课题受影响。听完后,我感到担子重,压力大,心想:这是我们建校40年来第一个国家课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课题。     

我校位于新疆南端维吾尔族聚居地——喀什,这是一所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学校,少数民族占70%,大多数来自南疆贫困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民族学生,占民族学生的70%左右,来自贫困地区的汉语基础都很差,因此研究探索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形式是十分必要的,刻不容缓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而在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在新疆语言问题已成为少数民族摆脱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所以我们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教”与“学”双方同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探讨。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研究,重视不够,解决“怎么教”就要先了解“学得如何”“用得怎样”。以“学”促“教”,以“用”验“教”。     

作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工作者和科研者,我们喀什师院的老师肩负着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重任,这是政府赋予我们的重托,更是广大少数民族寄予我们的期望。正是了解了这些,才促使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这一次的调查研究。我们非常重视这个得之不易的课题。     

这个课题作为一项实证研究,力求通过客观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的使用和学习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以获得反映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课题组成员做了明确的分工,汉语水平测试卷的编制和五份调查问卷的编制由北京语言大学高立群博士负责。评分方法,主观性试题采用人工评分,由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工负责;客观性试题采用机器读入评分,由高博士负责,课题分析与建议由我撰写,我把试卷评分和分析结果发给高博士,由高博士综合撰写鉴定报告。维吾尔文翻译由帕提曼副教授负责。陈平老师负责组织在学院附中预测工作和所有试卷、问卷的保管工作。     

2003年11月至12月期间,我们团队到南疆三地州取样调查,测试卷和调查问卷共34320份,需要调查组成员带到考点。每个地区都是一万多份,特别是从喀什到和田,距离520多公里,没火车,坐大巴需要七八个小时。课题组一行七人,冒着严寒,每人手里都提着重重的装满试卷的大包,行色匆匆地到了当地,再提到各中学的考场。大家不畏寒冷,精神饱满、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工作结束,我们又背着大包坐上大巴颠簸着回到喀什。就这样我们获得了珍贵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几经颠簸,课题组于2003年12月底完成了对喀什、和田、克州三地州民族中学的调查。2004年7月完成了对调查问题的整理,建立了28个数据库,约170万个数据。高立群博士负责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由课题组成员,但因高立群博士2004年8月赴香港讲学,2005年1月才结束。而课题结束时间为2005年6月,因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尚未结束,论文及专著还未开始撰写。根据调查问卷整理出来的数据之庞大,统计分析工作之费时,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课题成员中一人去香港,一人去北京进修,其他成员教学、行政任务非常繁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课题进展。鉴于以上情况,课题不能按期完成。为了使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申请课题延期一年完成。也就是2006年6月完成。     

我们的课题也得到了自治区社科规划办的重视、关心,分别于2004年11月5日、2005年5月24日、2005年10月27日,来我院检查指导。因为这毕竟是喀什师院的第一项课题,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敢怠慢,在大家的一直努力下,于2006年6月完成结题报告,上交审阅。     

2006年10月17日,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赴乌鲁木齐自治区规划办,聆听自治区专家评议课题,提出修改之处。之后我们严格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2007年5月将课题鉴定稿装订成册,寄往自治区规划办。经过半年的焦急等待,终于在2008年1月21日收到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办公室《关于董广枫同志主持的项目成果暂缓结项的函》,上面说:经同行专家鉴定和我办审核,认为成果存在一些不足,该项目暂不予结项。并把五位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我们课题组,要求认真修改成果后上报复审。     

我认为自治区和全国规划办对我校的第一项课题,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第一个课题非常重视,我看了五位专家的评分,平均分为80多分。让我们反复修改,是让我们把课题做得更好,我又重新修改上报。这个课题是40年来我校几代汉语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是奋斗出来的结果,这是我们大家的成果。     

这个课题是20年前立项调查的,结论与建议也是针对20年前实际情况的,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已实现了“民汉兼通”的目标,预科汉语的历史使命已完成。现上大学的民族学生第一年直接入系学专业,用汉语听专业课,不需要一年预科汉语。我们既觉得欣喜,又觉得遗憾。欣喜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最初的目标实现了。遗憾的是我们为之努力了一生的预科汉语教学,也该画上一个句号。预科汉语的历史使命已完成。现在上大学的民族学生第一年直接入系学专业,用汉语听专业课,不需要一年预科汉语。     

同心携手永沐岁月

在喀什大学的日子里,我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机会、学生、尊重;更为重要的是,我收获了我的一生挚爱——张静文;收获了那么多的朋友、同事的珍贵的友情。难过的是,喀什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而张老师已经看不见了,无法和我一起分享喜悦,一起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从在喀大结缘到张老师离开,我们共同度过42年。我一个人慢慢地品味着那些日日月月,突然发觉,那些看似平静的岁月中,一直是张老师陪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86年7月我考上了助教班,到了广州暨南大学,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了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掌握了研究方法,提高了水平和能力,就像插上了翅膀,我在教学科研上有了很大的动力,我和大家不断地研究预科汉语教学,我们的预科汉语教学改革方案,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同事的积极配合下,编教材,搞电化教学,研究标准化试题等教学改革。我还编写了一本《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答题技巧及强化训练题》,这是国家级汉语水平考试,使用这个书,学生的过级率很高。每当我忙于教学工作、写论文、作课题时,张老师都会积极支持我,主动承担家务事,照顾年幼的孩子,让我安心搞教学。2002年喀什大学建校40年时,我们申报的国家课题被批准了,这是我院建校四十年来零的突破;2012年建校50周年时,我已退休八年了,当时居住在内地,学校通知我参加校庆、领奖,奖是建校50年来突出贡献奖,这个奖真的太大了,我只是做好了我的本职工作。我深深知道,我取得的这些成果,功劳簿上有我的一半,也有张老师一半,这份功劳和张老师的默默支持是分不开的。张老师是我的幕后英雄,是我背后的一座山。我知道在喀什大学从师专到师院再到喀大的60年里,有不少像我们这样的夫妇,把青春热血都赋予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李林生、石丽莹夫妇,李志杰、荣玉芬夫妇,张鑫岳、李棣夫妇,甘延龄、曹鸿珍夫妇,李万安、周美妮夫妇,钟贡桓、付翠文夫妇,李新龙、隋美贤夫妇,张立荣、康健夫妇,钟家芬、王更福夫妇,卞玉福、肖惠霞夫妇;李耀堂、林观秀夫妇;李德源、周佩英夫妇;谭隆文、邹立英夫妇;欧租培、曲玉珍夫妇。他们有的是建校元老,有的是夫妇一起来的。     

我们对学校的爱是深沉的,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语言,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失。我们的爱都体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上,都体现在扎扎实实的工作日常中。我们光荣退休了,但也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我们现在有病有医保,很幸福也很满足,我们要感谢党!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喀什大学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施展与发展,让我们获得成长,让我们体现自己的价值,让我们在这个年龄,还享受着桃李芬芳带来的欣悦。路,要和优秀的人一起走,才能长远。事,要和感恩的人一起做,才能妥当。感谢喀什大学那么多的同路人。新的起点开始了,喀什大学,愿一切美好为你而来!祝喀大越办越好!     

董广枫,女,汉族,党员,1973年9月至1975年7月在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维吾尔语,毕业留校后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主讲“公共汉语”“基础汉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等课程,历任政治秘书、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职务,1994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发表论文10篇,自编教材、教辅材料3部,主持院级、国家级课题5项。曾荣获4次院级优秀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中层领导干部等荣誉。2012年9月荣获建校50年来突出贡献奖。2005年3月退休。

来源:喀什大学校庆办 

审稿:陈新富、徐梅   

关闭窗口

主办:喀什大学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
地址:新疆喀什市学府大道喀什大学新泉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