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办
 
 学校首页  部门首页  党建文化  国际合作  校际交流  援疆支教  喀大校友  外事知识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喀大校友>>喀大校友>>正文
  •  喀大校友 
     校友风采 

喀大校友

陈瑞华:借我华彩一瞬
2022-08-28 22:18  

梁瑞瑞赵宇洁

陈瑞华,男,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讲“西方经济学”“信息经济学”。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陈瑞华作为南开大学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赴疆开展工作。先后在喀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喀什大学规划编制专班成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喀什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等岗位上接受锻炼,并于2020年5月被聘为喀什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后又主动申请、自愿作为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继续参加援疆工作。

得知我的采访对象是一位来自知名大学(南开大学)的援疆教师,在学术方面也成果颇丰,我就有点信心不足了。在去采访的路上,我依然有点忐忑不安,心里一直在想:“他会不会很严肃呢?我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呢?”    

见面之后才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温文尔雅的人,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他一直保持着微笑,短短几分钟,我便完全忘记了紧张。    

我们从他踏上新疆这片热土开始谈起,谈了他第一次来这里的感受,以及在这里工作的情景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一年又一年的岁月,突然开始谱写,那言谈中似为往事,可也不是,总是今朝。    

一腔热血,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陈瑞华老师深情地回忆道:“2019年初,我在日本访学,突然接到援疆任务,我知道,祖国需要我,于是我提前结束了爱知大学中国交换研究员的工作,在3月7日深夜回国,由于时间紧迫,我没办法跟家里的老人、跟妻子和孩子做太多交代,办完手续后于3月9日就来喀什大学了,我已经两次申请延长援疆工作期限,大家都叫我‘老援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笑得温暖而满足,于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通过采访,我知道他来新疆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由于水土不服,他患上了肾结石、牙髓炎,但他没有抱怨,他笑着说:“我也是新疆人,喀什是我的家。”    

清晨9点第一班、晚上11点10分最后一班校车,一来一回是陈瑞华老师往返宿舍和办公室的日常路线,无论周末节假日。随身包里,永远装着那个跟随他多年的“老伙计”——联想笔记本,回去后继续工作,笔记本也陪着他宿舍的灯一起闪烁到凌晨。援疆是身负期望、心有赤诚,开创事业更是兢兢业业、久久为功。“想做的事太多了”,陈瑞华总是说,“那就一件接着一件干”。他用坚毅在新疆的热土上书写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敢为人先,留下带不走的创新空间

喀什大学作为中国最西部的一所高校,虽有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各方面资源还是略有匮乏的,例如: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不齐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喀什大学的发展,但它依然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陈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    

进疆想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个援疆三问,是每一个援疆干部都在深深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援疆干部都在努力践行的事情。陈瑞华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9年6月21日,西泓集团计划每年拿出50万元进行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同意把其中的一部分钱捐助给喀什大学经管学院贫困学生,设立喀什大学西泓集团助学金,并在此基础上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进行深入合作。作为喀大经管学院负副院长的陈瑞华老师,与另一援疆教师马勇一起,经过先后与西泓集团相关负责人沟通数十次,在双方合作协议上五易其稿,最终达成了西泓集团捐资50万在经管学院设立喀什大学西泓创新空间的意向。在西泓创新空间建设过程中,两位老师与西泓集团密切配合,开始了联系装修公司、设计图纸、征求教师意见、意见反馈等反反复复的过程。在施工进程中,两位老师日日盯进度,天天进工地,自始至终参与了西泓创新空间建设的全过程。    

9月喀什大学西泓创新空间暨教师工作坊和大学生科创工场正式揭牌使用。这是喀什大学校企合作的典范,是不同高校教师联动共建喀大的先例,更为经管学院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为全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学术研讨、教学交流、科创活动的空间,走在了全校前列。    

12月5日,经管学院大学生科创项目阿凡提创业团队在西泓创新空间试营业。11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胜利教授课题申报、教学管理及大学生挑战杯经验交流会在西泓创新空间举办。11月4日,喀什大学校企合作现场交流会在经济与管理学院西泓创新空间召开……自西泓创新空间正式启用以来,类似的活动接连不断,前来参观的师生络绎不绝。西泓创新空间是喀什大学经管学院主题教育活动落实的重要成果,是援疆教师马勇和陈瑞华两人携手打造,共同经营的结果,也是学院的闪亮名片。    

融入喀大共同拼搏

几年的援疆工作,陈瑞华老师早已把自己的生命和喀大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深有感触地说,为了工作,为了学生,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而且还有很多人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甚至家庭。在喀什大学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感人肺腑的场景:老师们的砥砺奋斗,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里学生的埋头苦读,晨起葡萄长廊、拉齐尼湖边与太阳并排升起的诵读声,是喀大人对励志图强的身体力行。    

“使命是什么?我想使命应该是很具体的。需要我的地方,我就在,我就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中发光发热。初心不改,方得始终。”陈瑞华老师回顾履职岗位时,在日记中写到。当初,南开大学选派陈瑞华对口支援喀什大学,为的是支持学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经管学院成立于2017年8月,学院发展定位模糊,方向不明,没有特色,师资严重缺乏,学科竞争力弱,专业建设与喀什大学应用型转型发展脱节,学生就业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脱钩。经过多轮调研座谈,陈瑞华老师与校领导、学院班子和师生充分沟通,提出了学院“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应用型转型”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党建+教研”“以赛促教促学”“校企合作培养”等办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目标,调动各方资源,引人引智引资,培育经管优势,实现了经管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历史性飞跃。在学校支持下,他推动学院教师党支部培育创建了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自治区“双带头人”工作室,以党建为引领,创新优化带动模式,激发内部活力,为学院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他以教学为中心,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师典型示范作用,狠抓科研与教学联动,实现了学院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和教学科研相长。他在学院倡导高质量课程思政引领教育教学,推动了喀什大学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与改革。他确立以“创”立院的发展定位,鼓励支持师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形成了“市场共舞、师生同创、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他倡导高水平学生工作引领教育管理,以“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在思政教育、民族团结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工作的政治引领,有力组织、宣传、服务师生,推动了学院的全面发展。在他的带领下,经管学院“高站位、高质量、高水平”成长,先后成功获批国际经贸、财管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和2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联系引进7名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教师。    

他坚定地说:“虽然我们地处资源匮乏的西部边陲,但我们喀大人历来有一种‘和谐包容,励志图强’的精神,所谓‘和谐包容’是我们要汇聚来自全国各方面的资源,并且吸收、借鉴其他高校好的教学方式、学术研究方法、管理模式等各方面,为我所用,助我提高,而‘励志图强’就是我们自己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有信仰、有理想,其次,我们不应该仅仅靠他人的帮助,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拼搏、刻苦钻研。”    

迎难而上学术领域的拓荒者

2020年10月,陈瑞华老师负责主持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喀什大学)工作全面启动中心创建发展。他为中心建章立制,组建研究团队和宣传平台,设计征集发布研究课题,整合校内外、国内外相关人才和智力资源,以研究项目为引导,突出研究特色和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前瞻性、现实性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致力于将平台打造成集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新型高校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从孕育到成长,从壮大到发展,饱含了他的心血与汗水。他说:“我感谢喀什大学,是喀什大学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和奉献祖国的愿望。”    

在中巴建交70周年之际,2021年,学校计划举办中巴经济走廊国际学术研讨会,但喀大很少举办过这种国际性的科研论坛,也没有相关的学术资源储备。面对国际性学术论坛较为缺乏的局面,陈瑞华教授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请缨。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他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于是从头干起,结合以往的学术经验,通过向其他高校老师“取经”,借鉴他校的成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来做出会议策划。说到此时,陈瑞华老师还意犹未尽地说:“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喀什大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也正是喀什大学这个大平台,为此次大会发展和之后无数学术研讨会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支持。”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巴经济走廊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他感慨地说:“通过这次研讨会,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喀什大学在总体科研水平上还很欠缺,当然,不仅仅是这次研讨会,在喀什大学工作的这几年,在教学的其他方面,我也感觉到我们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创新以及思考问题方面,所以如果要使喀什大学的科研能力迈上新台阶,有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全体喀大师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提高,不仅仅是硬件设备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将成为我在喀大任教的无数动力,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喀什大学又那么多发扬‘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精神的师生,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下,所有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陈老师像沙漠里的拓荒者,在科研的道路上从未停下探索的步伐。他心中有一片绿洲,是这片绿洲,使他的生命变得充实、丰盈;也正是这片绿洲,使我们喀什大学的科研之路通向更远的未来,汇入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中。    

在2021年11月26日,在陈老师组织策划下,喀什大学、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等成功主办了“帕米尔公益论坛”。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初次分配、再分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份提出了第三次分配,这个科研论坛响应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现代化新征程的号召,是促进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会上,南开大学出版社向喀什大学捐赠100种共计500册图书,双方签订了学术著作出版合作协议。这一重大出版项目计划,既是南开大学对口支援喀什大学的学术成果体现,也是两校“十四五”合作交流的标志性项目之一,还将为喀什大学60周年校庆献礼。    

两次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喀什大学更好地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回馈社会。第二届慕峰论坛和帕米尔公益论坛将于2022年9月开幕,届时将成为喀什大学纪念建校60周年的学术活动高潮。可以这么说,陈老师不仅在学术方面对喀什大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下脱贫攻坚宏愿,勇挑脱贫攻坚重责

过去几年,扶贫是援疆工作的重要社会责任。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南疆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国家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民族美好生活塑造地。身为经管学院院长,陈瑞华发下脱贫攻坚宏愿,勇挑脱贫攻坚重责。为摸清喀什地区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陈瑞华带领王海燕、王飞等年轻教师,深入喀什地区各县市农村调研,先后完成喀什地委政策研究室委托课题“喀什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目标任务和举措”和自治区科协咨询课题“新疆南疆农村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逻辑、机制与政策”,申请立项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脱贫攻坚实践的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衔接研究”,并在国内外会议平台为南疆地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鼓与呼。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才会产生价值。    

面对喀什大学电商扶贫的巨大压力,陈瑞华老师主动承担起喀什大学对口帮扶的喀什市某乡某村电商扶贫工作。他带着麦麦提依明•马木提、王海燕等党员骨干,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走访喀什大学驻村访惠聚工作队、合作社、超市和农户,准确把握村里的发展状况,先后联系喀什市人社局、经信厅和某乡政府,深入了解电商扶贫政策举措,与特易数科悟空小饭卡平台、津疆科技、新疆购等公司对接,寻找电商扶贫的线上线下渠道,从概念普及、品牌培育、平台对接、示范引领等维度一一做起,逐步建立电商扶贫的基础。他联系喀什大学计科学院为村里开通惠农网账户,建立特色农产品供给端展示平台,选取试点户,帮助他们掌握淘宝、微信、抖音、惠农网等电商平台的操作程序,使他们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又建立电商扶贫示范中心和服务中心,引领全村农户触网,以现场直播、网上订货、现场采买、电商操作宣传等形式,向村民传达农副产品电商销售的优越性。经过他和喀什大学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其某村600多人脱贫,并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先进村。除此之外,他还带领同事深入为退转军人开展创业培训800余人次;深入喀什市某村,为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400套,深入喀什市某某村,为发展乡村旅游对接合作资源;深入边防和海关,为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和创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出谋划策;深入驻疆企业,为喀什大学高质量发展筹资募捐;深入图木舒克市,为兵地融合调研咨询;深入喀什经开区和综合保税区,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出谋划策;深入各省市援疆指挥部、商会和社会组织,筹办中巴经济走廊产业联盟和帕米尔公益联盟……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服务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诺。由此可见,陈瑞华老师用行动为我们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做出了榜样,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学有所成之后服务人民,促进社会的发展。    

做好引路人,用爱去滋润学生心灵    

提及对喀大学子的建议,陈瑞华老师总有说不完的话:“当代大学生都是一个个有着独立思想的鲜活个体,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但大多数人在大学中缺少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作为老师,要做好引路人,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    

陈瑞华老师爱喀什大学、爱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让胡杨精神撒播昆仑天山。在学院所带过的毕业生已经走了好几茬,陈瑞华也青丝渐染秋霜。他所联系的“三进两联一交友”学生,时刻难忘他们在办公室、教室、食堂、宿舍、运动场上与老师促膝谈心的画面;他所指导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和毕业论文的学生,不时向他电话请教学习和工作上的困惑;他所看望过的所有实习实训学生,都还清晰记得他在出发前的谆谆教导和不远千里的探望慰问;在疫情期间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依然清晰地记得老师带他们在校园里见识过的花草树木;更有细心的毕业生,在他不经意时出现在校门口或出差酒店门口,只为与老师见上一面。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这是学生们的朴素想法;红烛如歌,师恩浩荡,这也许是陈瑞华所未曾意料的。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肆虐,陈瑞华的身心与喀什大学始终在一起。全国疫情暴发后,他马上结束寒假返疆,在第一时间赶回学校,率先在全校开展疫情防控下的线上教育教学。新疆和喀什疫情暴发后,他坚持全天候住在办公室,始终与学院师生在一起,关心他们的所感所想,解决他们的所困所惑。在疫情的至暗时刻,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只身一人千里迢迢护送染病学生返回重庆丰都……我相信,作为南开大学援疆干部人才,无论何时何地,陈瑞华老师的心都将与新疆、与喀什大学紧紧连在一起。    

陈瑞华老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援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振兴喀什大学经管学科、服务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2020年5月,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援疆工作交流专题研讨班上做了题为“不忘报国初心,牢记援疆使命”的代表发言,获得好评与认可。因援疆工作表现优秀、成绩突出,2020年9月,他获评第九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并记功1次。这是学校近年来首位获此荣誉的援疆干部人才,也是喀什大学2020年唯一获此荣誉的援疆干部人才。    

在喀大,有很多像陈瑞华老师一样的师者,尽管风沙呼啸,狂风肆虐;尽管戈壁荒漠,无边无际,他们却方向坚定,目标明确,为迷茫的我们指引方向。他们的悉心教导让我们明白:原来,生命不在于日夜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能散发最耀眼的光芒。金色的胡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精神。    

每一次科研论坛成功召开、每一个项目顺利完成的背后,都是陈老师整晚整晚的彻夜难眠。他见过喀大深夜最亮的月光,看过喀大清晨最漆黑的模样。我们说:这是一个奋斗者才能欣赏的独特美景,他笑着说:“我们虽然资源短缺,但我们精神不倒”。他援疆支教多年,把自己活成了胡杨的模样——坚韧挺拔,默默奉献。而这每一抹翠绿都无法忘记他的细心滋养与灌溉,这无尽岁月里,他也构成了喀什大学发展中浓妆淡抹的一笔。    

撰稿:梁瑞瑞(喀什大学人文学院19-01班)    

赵宇洁(人文学院2021级研究生)    

来源:喀什大学校庆办   

审稿:陈新富、徐梅  

 

关闭窗口

主办:喀什大学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
地址:新疆喀什市学府大道喀什大学新泉校区